首页 资讯 正文

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传承红色基因 守护绿水青山——访辽宁宽甸革命老区

体育正文 209 0

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传承红色基因 守护绿水青山——访辽宁宽甸革命老区

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传承红色基因 守护绿水青山——访辽宁宽甸革命老区

新华社沈阳6月30日电 题:传承红色基因 守护绿水青山——访辽宁(liáoníng)宽甸革命老区(lǎoōu)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,位于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(kuāndiānmǎnzúzìzhìxiàn)天桥沟景区的杨靖宇将军雕像已迎来第一批瞻仰者。3米多高的雕像手持(shǒuchí)双枪、眼神坚定,凝望着群山——这里(zhèlǐ)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的根据地。 1934年开始,杨靖宇率领抗联部队在宽甸县天桥沟创建密营和抗日游击根据地(gēnjùdì),进行了长达4年之久的(de)艰苦卓绝的斗争。如今,山林深处,20余处(yúchù)抗联遗址保存完好,仍在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。 记者(jìzhě)在一处密营遗址看到,这种名叫“地窨子”的(de)密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,探出地面(dìmiàn)的部分高约半米,真正的空间在地下,1.5米深的土坑设有炉火和土炕。 数十年过去了,岁月侵蚀了木头搭建(dājiàn)的(de)墙壁,只剩下外层一段段残破的石壁。行至“鹰嘴砬子”下的瞭望哨遗址,视野豁然开朗,整片山谷尽收眼底,当年抗联战士就是在此监视敌军(díjūn)动向。 位于宽甸县天桥沟的瞭望哨遗址。(受访者(shòufǎngzhě)供图) “当时这些(zhèxiē)密营多选在(zài)地势险要、靠近水源,进可攻、退可守的隐蔽之地。”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卢骅介绍,在原有根据地被破坏(pòhuài)的情况下,这些密营为保存抗日武装实力、有效打击敌人、密切联系群众、坚持长期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(zuòyòng)。 1935年,为(wèi)了进一步巩固抗日(kàngrì)根据地建设,杨靖宇建立起农村红色政权——四平乡政府。四平乡政府成立后,为抗联做了大量工作:筹集粮食、输送(shūsòng)物资、侦察敌情(díqíng)、传送情报、护理伤员、为部队做向导等,配合抗联作战。 如今,按照四平乡政府(zhèngfǔ)原样修复的(de)3间茅草屋里,陈列有杨靖宇将军(jiāngjūn)穿过的衣服、佩戴过的物件、撰写的信件等。置身其中,仿佛穿越时空,耳边依稀响起震耳的杀声,眼前浮现杨靖宇率领战士们浴血奋战(yùxuèfènzhàn)的壮烈场景。 位于宽甸县(kuāndiānxiàn)天桥沟的一处抗联遗址。(受访者供图) 回望抗联烽火(fēnghuǒ),今朝绿满山川(shānchuān)。如今,宽甸人传承红色基因、挥动生态彩笔,描绘乡村振兴新篇章。 天桥沟(gōu)景区着力融合自然生态与红色基因,游客沿着蜿蜒(wānyán)山道,可以在长达4000米的“红色旅游沟”中穿行,探访抗联野战医院、少年营、“杨洞”“杨泉”等遗迹,于苍翠(cāngcuì)青山与潺潺绿水间,触摸历史(lìshǐ)的厚重余温。 目前,天桥沟(gōu)已成为集森林公园、滑雪场、特色民宿等于一体的生态康养度假胜地,为周边村民(cūnmín)提供340多个工作岗位,季节性(jìjiéxìng)用工超1000人次。 紧邻天桥沟的黎明村,过去因为交通闭塞、基础薄弱,村民年人均收入低(dī)。如何让乡亲们(xiāngqīnmen)增收致富?宽甸县从该村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的实际出发,以“公司+农户”模式,综合(zōnghé)开发当地野山参产业项目。 如今,黎明村野山参基地种植面积达5万亩,野山参存苗量达1亿多株。村民还依托天桥沟(gōu)旅游资源优势,近百户农民(nóngmín)创办农家院、餐厅。56岁的村民崔树林和妻子不仅(bùjǐn)在天桥沟景区(jǐngqū)有稳定工作,同时经营农家院,还种植野山参,既能“吃租子”,还能“赚票子”。 宽甸的(de)绿色(lǜsè)蝶变(diébiàn)远不止于此。长甸镇河口村三面环水一面傍山,20世纪80年代(niándài),为了解决河口村人多地少、村民增收难的问题,当地政府引进燕红桃试种,逐渐扩大种植规模。经过多年发展,燕红桃产业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,河口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。 如今,宽甸满目青山,森林覆盖率高达78.4%。群山无言,这片被烈士(lièshì)鲜血浇灌的(de)土地上,正结出饱满甘甜的致富之果。
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传承红色基因 守护绿水青山——访辽宁宽甸革命老区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